万和城攻略
万和城|李利芳:儿童文学研究的现状与前景
作者: 万和城平台 点击次数: 发布时间: 2023-06-05 02:41
万和城娱乐平台注册报道:
新世纪以来,中国儿童文学事业逐步进入黄金发展期,在原创及童书出版领域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但与此同时,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及学科自身发展也开始面临一些挑战,存在众多需要系统建设与拓展的课题领域。对此,当代研究者一定要保持自觉的认识,既要有效整合儿童文学领域的学术力量,又需积极调动文学、哲学、美学、艺术学、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的学科力量,加强儿童文学研究的队伍建设,以期全面推进重点问题的研究。
儿童文学研究专家蒋风在其主编的《儿童文学原理》(1998)的“引言”中曾指出:儿童文学研究是由若干亚系统组成的一个科学系统。儿童文学这门学科经过一个世纪的探索,发展到今天,逐步形成以下四个亚系统:儿童文学理论、儿童文学史、儿童文学批评与鉴赏、儿童文学文献与资料。随时代发展,当前又出现了诸如“儿童文学的应用开发研究”等不同属性的学科任务。我们应围绕这些方面,去厘清相关问题。
跟进史学研究 建立评价标准
据学科发展现状及近些年来儿童文学界学人的普遍感受,上述五个方面不同程度上都存在薄弱环节及巨大的发展空间,已经显示的建设诉求问题突出。比如对儿童文学史,既熟悉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历史,又能专门长期专注修史、撰史的人不多,以致无论是对儿童文学创作发展史,还是理论批评史或思潮史,还有学科史等,除蒋风、韦苇、方卫平、吴其南、朱自强等学者的著述外,整体性、系统性的续写或重写工作都没有跟进。现代中国儿童文学自身演进的历史线索与更细致的内部规律的有机性分析阐释不足,古代中国儿童文学历史现象及文献史料的全面清理还没有大幅度展开。万和城登录
当然,上述成果中也不乏以独特视角对儿童文学发展历史作出深度阐释的重要成果。如吴其南2012年出版的《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文化阐释》,就以“文化阐释”的理路提纲挈领地清理出对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影响至深的几种文化形态,并紧密结合社会语境与具体文本,鞭辟入里地论述这些文化如何借由儿童文学作品对儿童产生“概念性设计”的影响,进而深度剖析“概念性设计”中的复杂张力。不过,类似这样的著述还是少数。新时期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儿童文学创作繁花似锦,但及时记录与关联性研究并不充分,学科史、学术史的独立研究也需加强。究其本质是儿童文学学科学术队伍整体较弱,一些沉潜性研究相对欠缺。
儿童文学批评一直以来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批评锋芒不足,批评跟进乏力、缺少独立性等。由于儿童文学具有鲜明的跨学科性特质,批评主体多呈发散性、多元化态势。他们或基于职业背景的现实利益,或基于理论本位的抽象认识,多聚焦于“商业童书的批判、以儿童接受而对畅销书作家认可”等维度,在评价标准上也多是简单延用“西方经典”作裁判,真正立足本土文化语境的、体现世界视野与中国特色相统一的、深具理论内核的儿童文学评价标准亟待建立。万和城登录
文献工作是巨大的系统工程,因为文献资料是保证儿童文学知识体系完善的基石。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的大量事实需要以现代手段进行数据化处理,从而更有效地裨益于相关文化产业的开发,扩大儿童文学产品的再生利用。因此,在具体的作品批评之外,有学者选择致力于儿童文学文献与资料的研究。如方卫平近年对现代早期儿童文学理论著作的再整理出版规划,以及海豚出版社的“海豚学园”,如刘绪源辑笺的《周作人论儿童文学》、张心科辑笺的《吴研因论儿童文学教育》、徐妍辑笺的《鲁迅论儿童文学》、朱自强编著的《现代儿童文学文论解说》等。
推进学科建设 强化理论发展
理论研究是学科存在的根脉,也是衡量学科成熟与否最为有效的尺度,因此,加强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研究的迫切性与紧要性体现得最为充分。
新时期以来,我国儿童文学基础理论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分别表现在相关研究者对理论的自觉态度、方法论更新意识、不同维度的理论创新等方面。自20世纪90年代始,产生了一批重要的理论成果,如王泉根的《儿童文学的审美指令》、方卫平的《儿童文学接受之维》、梅子涵的《儿童小说叙事式论》、孙建江的《童话艺术空间论》、刘绪源的《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吴其南的《童话的诗学》、班马的《前艺术思想》、朱自强的《儿童文学的本质》、汤锐的《现代儿童文学本体论》等。这批学者大多开辟出了自己的“理论版图”,拥有自己的理论切入点,也各自构建出了与众不同的学术景观,由此带来儿童文学理论研究繁荣发展,开拓出全新的话语空间,并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实现了观念引领。万和城登录
万和城娱乐登录:www.txxc5.com
这一时期与20世纪初的现代文学发生阶段,都是中国儿童文学的重要转型期,均生成了鲜活、新颖、极具思想冲击力的文学观念。例如,五四时期关于“儿童本位”“儿童中心主义”“稻草人主义”的论争,新时期以来关于“儿童反儿童化”“三大层次”“双逻辑支点”的讨论,等等。
进入新世纪以来,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在创新性与活跃程度上有所改观,但整体上略显不足。早在1990年,方卫平、班马、孙建江三位学者关于儿童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发展有过一次题为“‘中国儿童文学发展战略’三人谈”的学术对话。方卫平当时提出:“儿童文学研究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学科形态和理论个性,它是否可以拥有一种更高的学术品位。这使我们的儿童文学研究一直处于缺乏自省意识和自觉性的盲目状态。”孙建江认为,“研究者们往往重具体评论,而轻基础理论的建设”。班马指出:“真正的理论和学术价值,应在于对儿童文学相关形态的原理、规律、新概念、新范畴的揭示与分析。”上述观点即便放在今天依然鲜活。当前,我们的基础理论建设依然需要加强,纯理论研究尤其缺乏,而儿童文学学科发展口径过宽,导致力量分散,这些都是需要引起儿童文学研究者警惕的重要问题。万和城登录
凝练全新命题 开拓应用前景
当前的儿童文学创作、出版、阅读推广、文学接受等实践领域为理论建设提供了有史以来最为丰硕的思想资源,因此是提出新概念、凝练新命题的最佳时机。从世界儿童文学理论发展现状看,其理论的敏感性与话语的前沿性丝毫不逊色于成人文学,因此毫无疑问应被看作文学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当代中国儿童文学的研究,应竭力突破原有瓶颈,即要改变理论触角和思想深度的“小儿科”状态,不对儿童文学作孤立、抽象的定位,扎根于中国儿童文学历史生成与现实,合理借鉴国际儿童文学前沿理论,融通中国智慧,生成本土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探究理论研究的入口与出口,围绕学理切实解决实践命题,真实还原儿童文学的历史、社会、文化等多维度的定位,在“人类”“宇宙”“世界”“生命”等视界内找寻其出处与归路。万和城登录
此外,由于本身鲜明的跨学科特点,儿童文学的实际应用及未来前景极为广阔,因此不少当代学者纷纷提出应尽快建立儿童文学的应用理论体系。儿童文学应用理论研究的版图虽然植根于文学基础理论,但整体来看则偏向实证与实践,直接服务于读者群体,理论的现实性与主体性特征更为鲜明,理论的创造力也更具开放性和流动性。该研究领域可以与出版社、剧场、图书馆、书店、评论员、期刊、图书交易博览会等众多产业机构相关联,不仅能够作用于儿童生活的多个方面,同时也可以对成人世界产生重要的影响。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儿童文学批评价值体系研究”(17BZW02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文学院)
万和城娱乐平台登录:www.txxc5.com